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散文:五台的村子(风子)

2022-10-07 18:01:37 4434

摘要:村落房屋构成的集合和人口聚集的区域五台街道办留村留村位于县中部秦岭北麓,韦曲镇南14公里,环山公路经此。驻五台乡人民政府和省林业研究所等,并有乳品、服装、木器、砖瓦等厂。出产山楂、板栗和柿子。宋人张礼《游城南记》:“五台山北有留村数寺。”此...

村落

房屋构成的集合和人口聚集的区域

五台街道办留村

留村位于县中部秦岭北麓,韦曲镇南14公里,环山公路经此。驻五台乡人民政府和省林业研究所等,并有乳品、服装、木器、砖瓦等厂。出产山楂、板栗和柿子。宋人张礼《游城南记》:“五台山北有留村数寺。”此村南有狄寨寺,可能因西晋末长安人大都外逃襄樊而此村未迁得名留村。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册封终南山为广惠公,留村置广惠公祠。人疑为张良留侯庙。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21卷《烈女传》有载:“郑氏,五台留村惠学科妻。学科地无立锥,郑无怨尤。年二十五,翁姑与夫相继逝,事姑抚子,纺绩为活,守节四十六年。”

“惠氏,五台留村李某妻。某无行,游惰嗜博,父不能禁。惠婉劝,则箠楚及之,惟饮泣而已。或劝暂归母家,曰:“我命薄,何忍累父母。”既而翁死,某益无忌,日引无赖过其家。惠窥其意,曰:“生可舍,身不可辱也!”.

留村自古就有“三十六丁字路,七十二座小庙”之说,丁字路现仍然保留,但是小庙大部分在文革期间被毁坏,尽存两座,分别是张良庙和大愿寺(张良庙形成于西汉时期,历代修缮,现保存最老的建筑有清道光时期的大殿和戏楼)。留村为南五台七十二汤房的起点(汤房是寺庙给朝圣的人沿路提供汤饭、住宿的地方),四面有城墙环绕,十二座城门。

民国34年(1945年)8月,胡宗南在长安县留村办起西安绥靖公署军官训练团,亦称“中美训练班”。军官训练团下设教育处、总务处、军官大队、练习示范队。教育处由美国军官负责。军官大队的成员均系由部队调来的少校以上军官。训练团分3个中队,训练内容有新兵器的使用、沙盘教育、野外实施表演示范等。训练团主要为反共打内战准备力量。

五台街道办甘村

西安市长安县五台街道办东甘村、西甘村

甘村位于五台政府驻地留村东北,分东西两村与太乙宫接壤,环山路两侧,隶属五台街办管辖。本村古名甘村。

其村名来源有二,一则因甘露寺得名,因其村西南有甘露寺,《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载,“此村位于古甘露寺近旁”;二则因村旁有秦岭雨裂沟,名曰:甘沟,发源与柞水有大小甘沟之分,此沟至秦岭北麓因早年有康姓人居住,又名康峪沟。本村居于原甘沟旁,现分为两村,沟西为西甘、沟东为东甘。今柞水镇东甘沟、西甘沟,和王曲镇中甘村,均得名于甘沟。

明景泰时咸宁县有杜曲社,社有里名甘留。清嘉庆《咸宁县志》载杜曲社有干村,均乃现之甘村也。

甘露寺乃古人祈祷天降甘霖所修之庙宇。相传留村以南有甘露寺村,清康熙年间毁,康熙《咸宁县志》载,“今尚有古甘露寺遗址石柱础”。昔日甘露寺分上下院,上院为天火所焚,下院即甘村西南之甘露庙,破四旧时拆除,今西甘村西的甘露庙乃后世所建。县治南45里甘村及五台留村之间,有石洞桥,名之为甘沟桥,建于清朝,今已不存矣。

民国1932年11月5日,徐向前带着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四个师两万余人从湖北安徽边界进入陕西,经山阳、丹凤、商县柞水等地,进入秦岭深山中。11月27日,又北出秦岭,由蓝田汤峪、经长安引镇、王曲、子午、户县、周至,步步逼近西安。国民党三个师及陕军一部纠集在一起,将红军团团围住。徐向前带领部队突出重围,红军与国民党军在长安王曲激战,“国军”大败,一个团被全歼,锐气大减。红军乘胜追击,国民党的中央军在西甘村、东甘村埋伏了很多,等着截击。结果红军一来,中央军就败下阵来,在王曲的土桥沟,国民党的一个营长被红军打死了,三个连全部缴了枪。”打了胜仗的红军进入秦岭,经周至厚畛子、老县城等地到达陕南,抵达川陕边区。

五台街道办石砭峪村

石砭峪村今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办境内,古时以谷口有巨石如鳖得名石鳖谷,又叫石壁谷、石鳖峪,后谐音今名。 "石砭峪”的来历。传说在很久以前,有康性三兄弟,根据大小分别叫康大、康二、康三,他们热爱着这块美丽的土地,有一年。河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石鳖,兴风作浪,危害当地百姓,三兄弟就发誓要铲除它,保一方平安。首先由康三前往,结果没有能压住石鳖,康二前来帮忙,也未能制服石鳖,最后康大出马,方压住了石鳖,但三人都无法放手,为了让石鳖永世不能动弹,三兄弟也就变成了石头,永世镇压着它。 为纪念康姓三兄弟,改成了石鳖峪,但这个名字不大好听,最后决定取“鳖”的近音字“砭”命名,因此叫做石砭峪。

关庙村

关庙村又称关帝庙村,地处石砭峪内,东毗太乙宫街道正岔村,西邻子午街道天子峪村,北接五台街道西尧村,东南与四岔村相连,西南与大瓢村接壤。关庙村的名字源于位于青沟、熊沟两沟沟口的关帝庙。清《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有“石鳖谷内老龙桥北有关帝庙村”的记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在关帝庙下注:“观爷庙为观音庙”,据村里老人讲,村中原有关帝庙一座,坐东向西,三间大殿,两旁有廊坊,正殿做刘关张三尊塑像,廊坊塑其他塑像,关帝庙供奉的是关圣帝关羽关云长,与此记不同。此庙位于石砭峪水库库区,1972年修建水库时被水淹没了。关庙村在文革期间也曾改名红峪村,1972年恢复关帝庙村名称。曾作为石砭峪乡(公社)驻地,2002年长安撤县设区后,石砭峪乡并入五台乡,关庙村结束了作为政府驻地的历史。

关庙村原属石砭峪乡管辖,后石砭峪乡撤销,今归五台街办管辖,原由青沟、熊沟、了峪口、离娘寺、鲁家滩、南韭子沟、倒沟峪、沙坪地等自然村组成,原有130多户,900多口人,1972年修建石砭峪水库时鲁家滩、南韭子沟、倒沟峪、沙坪地等自然村被整体征用搬迁,现有5个村民小组,熊沟为1、2组,了峪口为3组,青沟为4组,离娘寺为5组。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关庙村历史文化悠久,尤其是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历来是隐修者的天堂。据说,鼎盛时期这里曾十步一茅棚。后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湮没了。如今,熊沟沟内仍建有大大小小的茅棚,依次为普善茅棚、清净茅棚、清凉茅棚、观音茅棚、九龙茅棚、观音洞庵、惠济茅棚、中凉茅棚、莲池茅棚、道宣茅棚、广修茅蓬、净土茅棚(亦称小茅棚),还有位于熊沟对面西山坡上的灵源寺。

大瓢村

大瓢沟位于关庙村东南,东与五台山(南五台)、翠华山连接,南延伸于秦岭深处,西与小瓢四岔相接,北临关庙,沟内开阔,四周环绕山峰,宛如莲花瓣,地势险要,农家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沟内。因沟口窄小,沟内腹地宽阔,型似葫芦而得名大瓢村。又因乡民分葫芦为瓢,状似葫芦瓢,得名大瓢沟,村以沟得名:大瓢村。目前,大瓢村由大瓢沟、沙岭子、天池、沙岭子沟、头道沟、二道沟几个自然村组成,大瓢村有4个组,都是自然形成的,1组在北池峪,2组在苍骜内,3组在沙岭子,4组在绝谢口。据《咸宁县志》载,村中原有铁索桥一座,名大瓢沟口桥,建在大瓢沟口,长18米,宽2米,后毁。

听老人讲,大瓢村在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人居住,由于那时闹饥荒,山外的人们没有饭吃,实在没有东西充饥,就上了山,到大瓢村,里面野生的果子,及其山里荫凉,很适合人生存,于是先来的人就各自占领山头,开很荒地,种上庄稼,用以糊口,后山上的人要从前面占领山的人手里买地方落户,就这样陆续地形成这里的村落。据说董姓、郭姓来自王曲皇甫村,牛姓来自兴隆张牛村,李姓来自杜曲西樊村,杨姓来自王曲曙光村。这里的人们代代相承,有美好的传说,也有村落勤劳朴实的美德,村子在人口最鼎盛时有60—70多户,400余人,先在村子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多人,至今有200余人,年轻的人都流向城里务工,剩余的都是年老的人,他们耕种着农田,养殖山羊,及大量土蜂,生活悠然自得,这里的庭院清爽,松林成荫,竹林茂密,寺庙禅音飘荡,如到净土。

在北池岭修建有观音庙,慈悲洞,侧沟有清音寺。据说,观音庙原名观音洞,观音从五凤山飞往南五台落在山顶歇息,一脚把山压坏了一个缺口,就成了现在那个缺口。观音菩萨像由人从沟口背到大瓢沟的北池岭,非常沉重的铁制塑像却被人轻轻一背就上了山,人们都说是由于菩萨背大瓢,才使得人背着轻松。慈悲洞是五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王、大大势至)经过此地而得名。

近几年,村里人口都向山外移,这里修建了火车、公路、隧道,通往安康,柞水,村里地形不便,人口的迁出,女孩出嫁外面,男的在外落户,现如今的房子都由原来的草房盖起了瓦房,有的甚至盖上了楼房,以总体的观念来看,村子还是比较落后,基本都是山里的坂落,一部分人,国家给予补助政策,以搬到村子中较为平坦的位置,从而改善了生活环境。

四岔村

四岔村,地处长安区正南秦岭山区,位于秦岭北麓石砭峪内。东临大瓢村,西接子午街道,南靠青岔村,北临关庙村。四岔村东紧挨青岔延伸到秦岭山深处,南至南四岔,北至北四岔,西邻料峪口延伸到石砭峪水库,四岔村以村委会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出小瓢沟、北四岔、南四岔、青岔4个岔道,村委会坐落在分布四条沟口的中心点,形状像四个岔道得名叫四岔口。

目前四岔村由4个自然小组组成,1组在东边沟里,因沟口狭小,沟内地宽阔,形状像个葫芦,又因乡民分葫芦为瓢,状似葫芦瓢而得名叫小瓢;2组在北边得名叫北四岔;3组在南边,听老人讲,在清朝末年有个大寺院名叫红岭寺,寺里的和尚会法术,胳膊下夹个簸箕就能飞到谢家岭与谢家岭的姑姑庵——天岭庵的尼姑相会;天岭的尼姑胳膊下夹个簸箕也能飞到红岭寺与和尚相会。后来天怨人怒,闪电打雷把红岭寺后的山崖击倒,山体垮塌山石湮没了整座寺院,同时天上落下一大块儿火炭,正好落在谢家岭尼姑庵上的茅草上,天岭庵也被焚毁,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炮打红岭寺,火烧天岭庵。到后来人们慢慢把寺叫成了四,最后得名叫南四岔。据说,红岭寺的明柱有一搂多粗,农业学大寨那会儿平整土地,有人在其旧址上挖到的柱顶石就有筛子大小;4组在南四岔的西边的山岭上,听老人说原来住一大户姓谢的人家,人们得名叫谢家岭。也有人说谢家岭应为歇驾岭,唐王从离娘寺离娘后,摆驾沣峪里的枣岭,在谢家岭歇脚,后将唐王歇脚的地方命名为歇驾岭。

在四岔村,听老人讲清朝末期就有人居住,分别居住在小瓢沟、北四岔、南四岔、谢家岭四条岔道内,姓氏以柴姓、芮姓、董姓、张姓、郭姓、王姓、郑姓为主。由于那年代闹饥荒,山外的人没有饭吃,就上山里生存,各自占领山沟,开垦荒地,种上庄稼,有了地,也就有了粮食吃了用以糊口,后来到四岔村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代代相承,就这样陆续地形成了这里的四岔村落。据秦小利说,他们秦家就是从黄良镇的小邵村迁来的。

青岔村

青岔村位于石砭峪水库南10公里处,原有土地300多亩,110户,320多口人,在1995年秋因国家的重点工程西康铁路的建设,占地200多亩,移民搬迁60多户,170多口人迁至山下西王曲村和曙光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共45户,152人,1组位于村口公路边,组位于公路河东,三组位于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青岔村村西后沟半山坡。

青岔村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宗教历史,在村北路边有一土地庙,听老人说已有很久的历史,只是后来人们重修了房子塑了神像,每年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都会有人去烧香祈福,在村子中间西边后沟口处有一座无量庙,每年农历三月三是庙会,还唱大戏庆祝,也没有人能说清有多少年的历史,庙房原来是用石头垒的,听人说在文化大革命时佛像被毁,在1996年修铁路搬迁时又将庙房修在了后沟口,并重新塑了佛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和三月三都会有人去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健康,此无量庙也是远近闻名的。

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后沟地处半山坡有着丰富多样的农林土特产资源,山上有杏、柿子、核桃、板栗等一些小杂果,还有一些农户土养的蜜蜂,它们是真正的纯天然无公害食品,同时也是山里人主要的经济来源。

小马杓村

小马杓村北与青岔村相邻,东与老龙桥相邻,西南与长安区滦镇街道丰裕相接,有一小路可翻山而过。全村共有人口200余人,50余户,分两个村民小组,村民来源于三省七县,来源繁杂,故姓氏较多,较偏僻,好多姓氏在当地很少有,例如“牛”姓。历史上村名曾多次变更,解放前曾叫青岔村,隶属于陕西省宁陕县,解放后划归陕西省长安县,曾叫小马杓村,文革期间曾改名为红星村,后又叫小马杓村。

小马杓村沟属一条不长的沟,村民顺山坡由低到高之势依山而居,山两边高山耸立,林木茂盛,一条小河自高处奔流而下,水小却常年不断,偶遇大旱之年则断流。是小马杓的生命之水,古人逐水而居,想来小马杓聚集沟内也是因此水吧。小马杓的水养育着沟边的人们,滋润着两边的土地,使远来的人们在这里生根繁衍。小马杓地处山区,几乎无像样的平地,也没有能耕种的土地,但勤劳的村民世代开垦,平整土地,尤其是在“农业学大寨”的火热年代,村民硬是在山坡上平整出层层梯田,有200余亩,土地使小马杓人基本解决了温饱,土地使小马杓贫困的山沟成了养育人的福沟。村两边林木茂盛,动物繁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俨然一出世外桃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小马杓村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一条平整的水泥路从山外直通小马杓沟口,又延伸至沟内,道路的改善缩短了村民与外界的距离,增加了村民走出去的机会,解决了困扰祖辈几代人的难题。吃水难是村民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在两委会干部的努力下,小马杓村完成了人畜饮水的修建,小马杓沟人的生活方式又一次有了很大的改变,村民世代是吃水考肩挑,与大旱之年,则山间河水断流,挑水需到几里外的大河,艰难之状可知。人饮工程后,水管通道灶台前,轻轻一拧,水即流出,更有几个蓄水池保障旱季有水池。

今日之小马杓村,虽地处深山,却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居住在山水之间,乎天地之灵气,闻潺潺之水声,一副神仙之乐。山外旅游行于此,皆呼好地方,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欲久留而不归。

老龙桥村

老龙桥从秦岭到北,南有罗汉坪村,北临青岔,西有小马杓;东临太乙山脉,西有沣峪脉。《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清初,清《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注有老龙桥。村落居于老龙沟口,得名老龙桥村。老龙桥村由老龙桥、老龙沟、龙窝、燕儿岔几个自然村组成。有5个村民小组,一组在老龙沟,二组在老龙桥,三组在燕儿岔,四五组在龙窝。

罗汉坪村

罗汉坪村地处石砭谷最南端秦岭北麓腹地,《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记载,在石砭谷河上游距关帝庙10公里是罗汉坪村。《咸宁县志》记载,罗汉坪、大板岔、仙人岔这些地名唐以前就存在了,罗汉坪村因寺得名。《长安志》卷十一云“石鳖谷,在县西南五十里。”古时以谷口有巨石如鳖得名石鳖谷,又叫石壁谷、石鳖峪,又曰:“罗汉寺,在县南六十里终南山石鳖谷,有罗汉石洞三。该村位于寺旁平地上,故名罗汉坪。现罗汉石洞现尚存,罗汉已不存在。

该村由罗汉坪、小板岔口、学堂坪、梅场砭、大板岔口和冉家坪等自然村组成,清朝末年这个村归属两个县管辖,河东是长安县管辖,河西是宁陕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统归长安县管辖。

罗汉坪:因有唐朝十八罗汉庙而得名,相传在唐朝此地十八罗汉庙。东有罗汉鼓,西有罗汉洞,又有约百亩平地,顾此地就叫罗汉坪了。

仙人岔:传说该沟有一寺庙——云际寺,寺内有一个隐居的僧人道行较高,人们传说已经修行成仙了,故该沟得名仙人岔。历年来许多隐居之人都慕名在此修行。

大板岔口:是石砭峪河主流和大板岔沟支流交汇处,又有大板石横卧水中而得名。大板岔口也是罗汉坪村村民居住相对较集中的地方。此处有牛背梁自然景区管护站,南五台风景林场管护站以及云栖山庄。上行一公里的左北沟,有黑风洞,梅花洞等名胜古迹,电影《云中落绣鞋》和秦腔古典剧《黑风洞》所描述的故事就发生在黑风洞。梅花洞是一个较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巨石当顶,石下一洞,洞内有一怪石,曾有隐居僧人发现半夜时石开梅花并有一仙子现身观看梅花,故称梅花洞(长安县志有记载)。

■ 风子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